2025的營銷市場,如何平衡品牌建設與流量獲取?
當前,許多企業(yè)陷入“流量焦慮癥”——預算銳減、ROI考核壓力下,品牌廣告預算被砍,營銷團隊全員轉向直播帶貨、低價促銷、信息流投放。然而,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往往導致更危險的后果:某品牌砍掉品牌廣告轉投達人直播,客單價從15元跌至6.9元,三個月后復購率下降40%;某品牌停辦聯(lián)名活動,改投短視頻競價廣告,雖單月GMV增長30%,但天貓搜索量同比下跌52%,品牌溢價能力徹底瓦解。
流量是氧氣,品牌是造血干細胞
流量與品牌的本質差異在于價值創(chuàng)造周期:直播間滿減券能帶來瞬時成交,但用戶記住的是“滿199減100”而不是品牌故事;小紅書種草筆記能觸發(fā)沖動購買,但無法建立“為什么必須是你”的認知護城河。當企業(yè)將90%預算投向效果廣告時,本質上是在用短期輸血替代長期造血。
在消費分級加劇的市場競爭中,白牌廠商憑借極致性價比在DY、PDD瘋狂收割市場,而品牌企業(yè)的真正壁壘在于“用戶決策時的優(yōu)先選擇權”。
流量依賴癥的致命陷阱
新消費品牌的“自毀式增長”
某崛起的互聯(lián)網品牌,曾憑借精準定位估值破百億,但迫于資本壓力,將品牌團隊并入電商部門,裁撤用戶運營組,All in抖音超頭主播。盡管單場直播破千萬GMV,但用戶逐漸形成“原價30元,直播間必砍到9.9元”的認知慣性。其天貓旗艦店自然流量衰減73%,新品上市首周銷量不足巔峰期1/5,客群從精品愛好者徹底淪為價格敏感型用戶。
家電巨頭的“去品牌化”災難
某家電品牌為應對價格戰(zhàn),將年度品牌建設預算從3.8億壓縮至3000萬,轉而將資源投向信息流廣告和經銷商返點。其京東店鋪搜索詞退化為“特價家電”“以舊換新補貼”。一年內盡管銷量增長8%,但凈利潤下跌21%,經銷商渠道投訴量激增47%,品牌價值評估大幅度縮水。
面對行業(yè)的“流量軍備競賽”,企業(yè)往往容易陷入一種短視的思維方式,即過分追求短期的銷量和ROI,而忽視了品牌建設的長期價值。然而,這種策略往往會導致企業(yè)陷入一種惡性循環(huán):為了追求短期的銷量,不斷削減品牌預算,轉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到直播帶貨、低價促銷和信息流投放中;而這些短期行為雖然能帶來一時的銷量增長,但卻無法為企業(yè)的未來發(fā)展提供持續(xù)的動力,甚至可能損害品牌的長期價值。
其實,品牌建設和流量獲取并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相輔相成的。品牌是企業(yè)長期發(fā)展的基石,它能夠為企業(yè)帶來穩(wěn)定的客戶群、較高的客戶忠誠度和溢價能力;而流量則是企業(yè)實現短期銷量的重要手段,它能夠幫助企業(yè)快速吸引潛在客戶的關注,促進銷售轉化。
企業(yè)需要在品牌建設和流量獲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。一方面,企業(yè)不能忽視品牌建設的長期價值,應該持續(xù)投入資源來提升品牌形象、塑造品牌故事、增強品牌認知度;另一方面,企業(yè)也不能完全放棄流量獲取,應該利用直播帶貨、短視頻營銷等新型營銷手段來吸引潛在客戶的關注,促進銷售轉化。
主流媒體對于品牌“種樹”——即品牌建設的長期過程,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力,通過深入挖掘和報道企業(yè)和品牌背后的故事,幫助品牌建立起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和信任基礎。
品牌“種樹”的過程,就像是在消費者心中播種一顆種子,需要耐心、細心地澆灌和培育。主流媒體在這個過程中,就像是一位辛勤的園丁,通過持續(xù)的報道和傳播,為品牌提供養(yǎng)分和陽光,讓這顆種子逐漸生根發(fā)芽,茁壯成長。
除了品牌宣傳語的簡單曝光,主流媒體還可以通過這幾種方式幫助品牌“種樹”:
深度報道品牌故事:深入挖掘品牌起源、發(fā)展歷程、創(chuàng)新理念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故事,通過生動的敘述和多元的形式,讓消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品牌,建立起對品牌的認知和信任。
傳播品牌價值觀:每個品牌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,這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情感連接的重要紐帶。主流媒體可以通過報道品牌的活動、公益項目等方式,傳播品牌的價值觀,增強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。
引導消費者行為: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引導者,可以通過對品牌的正面報道和評價,引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行為習慣。當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任和認同感時,他們更愿意選擇該品牌的產品或服務,從而推動品牌的長期發(fā)展。
搭建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:主流媒體可以作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,通過舉辦論壇、訪談等活動,讓品牌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,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。
文章來源:央廣廣告
當前,許多企業(yè)陷入“流量焦慮癥”——預算銳減、ROI考核壓力下,品牌廣告預算被砍,營銷團隊全員轉向直播帶貨、低價促銷、信息流投放。然而,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往往導致更危險的后果:某品牌砍掉品牌廣告轉投達人直播,客單價從15元跌至6.9元,三個月后復購率下降40%;某品牌停辦聯(lián)名活動,改投短視頻競價廣告,雖單月GMV增長30%,但天貓搜索量同比下跌52%,品牌溢價能力徹底瓦解。
流量是氧氣,品牌是造血干細胞
流量與品牌的本質差異在于價值創(chuàng)造周期:直播間滿減券能帶來瞬時成交,但用戶記住的是“滿199減100”而不是品牌故事;小紅書種草筆記能觸發(fā)沖動購買,但無法建立“為什么必須是你”的認知護城河。當企業(yè)將90%預算投向效果廣告時,本質上是在用短期輸血替代長期造血。
在消費分級加劇的市場競爭中,白牌廠商憑借極致性價比在DY、PDD瘋狂收割市場,而品牌企業(yè)的真正壁壘在于“用戶決策時的優(yōu)先選擇權”。
流量依賴癥的致命陷阱
新消費品牌的“自毀式增長”
某崛起的互聯(lián)網品牌,曾憑借精準定位估值破百億,但迫于資本壓力,將品牌團隊并入電商部門,裁撤用戶運營組,All in抖音超頭主播。盡管單場直播破千萬GMV,但用戶逐漸形成“原價30元,直播間必砍到9.9元”的認知慣性。其天貓旗艦店自然流量衰減73%,新品上市首周銷量不足巔峰期1/5,客群從精品愛好者徹底淪為價格敏感型用戶。
家電巨頭的“去品牌化”災難
某家電品牌為應對價格戰(zhàn),將年度品牌建設預算從3.8億壓縮至3000萬,轉而將資源投向信息流廣告和經銷商返點。其京東店鋪搜索詞退化為“特價家電”“以舊換新補貼”。一年內盡管銷量增長8%,但凈利潤下跌21%,經銷商渠道投訴量激增47%,品牌價值評估大幅度縮水。
面對行業(yè)的“流量軍備競賽”,企業(yè)往往容易陷入一種短視的思維方式,即過分追求短期的銷量和ROI,而忽視了品牌建設的長期價值。然而,這種策略往往會導致企業(yè)陷入一種惡性循環(huán):為了追求短期的銷量,不斷削減品牌預算,轉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到直播帶貨、低價促銷和信息流投放中;而這些短期行為雖然能帶來一時的銷量增長,但卻無法為企業(yè)的未來發(fā)展提供持續(xù)的動力,甚至可能損害品牌的長期價值。
其實,品牌建設和流量獲取并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相輔相成的。品牌是企業(yè)長期發(fā)展的基石,它能夠為企業(yè)帶來穩(wěn)定的客戶群、較高的客戶忠誠度和溢價能力;而流量則是企業(yè)實現短期銷量的重要手段,它能夠幫助企業(yè)快速吸引潛在客戶的關注,促進銷售轉化。
企業(yè)需要在品牌建設和流量獲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。一方面,企業(yè)不能忽視品牌建設的長期價值,應該持續(xù)投入資源來提升品牌形象、塑造品牌故事、增強品牌認知度;另一方面,企業(yè)也不能完全放棄流量獲取,應該利用直播帶貨、短視頻營銷等新型營銷手段來吸引潛在客戶的關注,促進銷售轉化。
主流媒體對于品牌“種樹”——即品牌建設的長期過程,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力,通過深入挖掘和報道企業(yè)和品牌背后的故事,幫助品牌建立起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和信任基礎。
品牌“種樹”的過程,就像是在消費者心中播種一顆種子,需要耐心、細心地澆灌和培育。主流媒體在這個過程中,就像是一位辛勤的園丁,通過持續(xù)的報道和傳播,為品牌提供養(yǎng)分和陽光,讓這顆種子逐漸生根發(fā)芽,茁壯成長。
除了品牌宣傳語的簡單曝光,主流媒體還可以通過這幾種方式幫助品牌“種樹”:
深度報道品牌故事:深入挖掘品牌起源、發(fā)展歷程、創(chuàng)新理念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故事,通過生動的敘述和多元的形式,讓消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品牌,建立起對品牌的認知和信任。
傳播品牌價值觀:每個品牌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,這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情感連接的重要紐帶。主流媒體可以通過報道品牌的活動、公益項目等方式,傳播品牌的價值觀,增強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。
引導消費者行為: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引導者,可以通過對品牌的正面報道和評價,引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行為習慣。當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任和認同感時,他們更愿意選擇該品牌的產品或服務,從而推動品牌的長期發(fā)展。
搭建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:主流媒體可以作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梁,通過舉辦論壇、訪談等活動,讓品牌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,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。
文章來源:央廣廣告